简体中文 | 會員登錄     
訪問次數:1236398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古玉器專家楊建芳教授
 古玉器專家張敬國教授
 古玉器專家姜濤教授
 古玉器專家劉雲輝教授
 古玉器會員工作室
 博物館與考古研究
 古玉器新解
 學者講堂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章索引 >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規律性認識對古玉鑑定的作用
发布日期:2012/01/05    作者:楊建芳   浏览次数:29785
 

古玉種類繁多,每一種古玉往往為數不少,有些種類並且延續時間長久以及分佈廣泛.為數较多,會展示出共同的風格(共性).延續较長,會產生不同的發展階段及相應的特微,分佈廣泛,會展現出不同地域残民族的特色,只有掌握這三種特點,才能對一種古玉具有全面系统的認識,因為這些特點會重複出現,具有规律性,因此我們稱之為规律性的認識,以之區別於瞎子摸象式的片面性認,规律性認對古玉鑑別舆辨偽,具有不少作用,試陳述如下.

甲、對残损玉器的識別一無論出土或傅世玉器,都不乏殘缺不全者,有些损壞程度较嚴重,以至難窥其真面目,不遇,祇要适颓玉器仍局部保留有规律性的特點(形制和纹饰),即可利用規律性認識来辨別.例如,一件被稱爲[紅山文化][玉默形梳]的傳世玉器,據認為:整體如一侧身變形的怪默,又似一把梳子.(1)(圖一:1)其實這件傳世品是紅山文化玉默面(或稱爲勾雲形玉佩)左半郜的殘餘部分.(2)(圖一:2)傳世品保留有二眼、左眉(鏤空)、上预左侧及三對牙齒(兩颗牙齒合為一對).這類眼、眉、上颚、牙齒等,無論形狀或雕工,都是紅山文化玉器面的一些規律性特點。

另一個實例是河南南楊麒麒岗西漢墓M8出土的一件残玉鹰,追件殘玉器可能經後世改制,報導中將之定名為珩,並認爲其紋鉓是’用陽缘勾雲纹组成一獸首形圖案.(3)(圖一:3)仔细分析其纹样,不難發現原來是龍山一石家河文化玉鹰的殘件,二者都有豆芽形的翼毛纹·翼腐的尖凸起,形如相對卷要的胸腹纹、粗壯有力的腳爪和舌形鳥尾(其上有二垂直陽線).(4)(5)(圖一:4)因此,逼件玉器非但不是西漢玉珩,而且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玉鹰的殘件.(6)

第三個例手是山東濟陽劉臺予西周墓出土的一件残玉饰,報告稱之爲(人形玉饰),並视為西周玉器.(7)(圖一:5)香港林繼来先生加以深入分析後,判定其應是龍山一石家河文化玉鹰虎佩殘件一上端爲鷹的下半身,下瑞為一虎頭,全形應為鹰立於虎頭之上.(8)玉鹰下半身保留有部分翼羽和胸腹纹以及完整的足舆尾,舆龍山一石家河文化鹰纹相似.(参見圖一:4)虎頭舆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虎顾及傳世的龍山文化柱形玉人取神像之虎頭極似.(9.10)(圖一:6及7)故其為龍山一石家河文化玉器無疑

乙、對玉器造型,紋飾的简化或減省之辨認一古玉的造型和紋饰常有簡化或減省的作法,往往令人大惑不解,甚或疑為古代玉工的疏失,但如認識其规律’则疑問可立即消除,例如,般墟婦好墓出土的一件著名的玉龍烏佩,是世人所熟知而被很多又章引用過的.(11)(圖一:8)但迄今無人注意到龍身的侧旁尚有一個颠倒的巨大的眼(帶眉)及其上一列三個變鉤折線,並據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對商代晚期玉烏造型和紋饰的规律有所認識的話,便不难迎刃而解,我們知道龍身上的雙鉤菱形纹表示龍鲮.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大玉刀,其上面的龍紋可作對比.(圖一:9)由此可知,龍的粗宽舆鳞线的大小相當,鳞纹以外的空間舆龍身無關,巨眼舆折線均在鳞纹之外, 顯然舆龍身是兩码事,另方面,我們又知道商代晚期的彎曲的鳥嘴(如鹦鹉的嘴)常刻有一列數個變鉤折線,而龍身外面的空白部分正好是大弯鉤狀因此,龍身侧旁應是一個烏頭(有巨眼及大而彎曲的嘴).(圖一:8a及b)原報告曾将

        1  2  3  4  5           
返回 >>
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s by united art press corporation
會址: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50號6F 电话:886-02-26594989 传真:886-02-2659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