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會員登錄     
訪問次數:1228583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古玉器專家楊建芳教授
 古玉器專家張敬國教授
 古玉器專家姜濤教授
 古玉器專家劉雲輝教授
 古玉器會員工作室
 博物館與考古研究
 古玉器新解
 學者講堂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章索引 >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規律性認識對古玉鑑定的作用
发布日期:2012/01/05    作者:楊建芳   浏览次数:29555
 

再如出土和傅世的西周人龍(或人龍鳳或人龍獸)合雕玉飾,有些其人形臀部下有一尾,而腿一側有的中部呈外凸的尖狀.(12)—(1s)(圖一:10—13)對於這些古怪的造型,人們可能會詫異.其實人的臀部有一尾,乃是附於臀側的小龍的尾巴,因龍的頭身省減而只剩下一尾;人腿原為一龍頭,只因龍眼消失,剩下外凸呈尖狀的眉毛,祇要對比一下圖一:14-16三件出土的人龍合雕玉飾,便不難明白其所以然.(16-18)

适裡順便指出,有人不認識西周籠頭造型,也不懂人龍合雕是西周(尤其是中晚期)玉器流行的題材(19)(20).卻將出於西周晚期墓的一件人龍合雕玉飾(人頭後部、人身及人足均雕成龍頭)(圖一:14),武斷為商代晚期玉器,意指發掘報告的正確判斷是錯誤的.(21)颠倒是非(商代晚期根本無人龍合雕玉器),信口雌黃,凸顱其見識淺陋,實貽笑方家.

第三個例手是柬周玉耳缺上的龍紋,常有減省簡化的現象,如上村嶔墓M1723出土的一件玉耳玦,其缺口丙側各有一龍頭,但龍頭之後復有一與龍眼相同之雙鉤陰刻小圓圈.(22)(圖一:17)人們往往會忽略适個小圓圈,或僅視之為小裝飾而已,實則這一小圓圈是龍頭因顎、眉等減省後的結果,換言乏這小圓圈便是龍頭,以其象徽整個龍頭,本文圖一:18玉耳玦,其缺口兩側各有兩個完整的龍頭,便是很好的說明.(23)

另一件玉玦缺口兩側各為一人頭(原報導誤為龍頭),人頭之後稍遠處有一雙鉤陰刻的橢圓圈(24)(圖一:19)這個橢圓圈很可能也是龍頭因減省而剩下的龍眼。

丙,對玉器因演進而産生的變巽之認識一有些玉器延續時間長和分佈範圍廣,其最早的原始型和其較後的次生型,往往在形制乃至紋飾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差別較大,易被誤認為是毫無關聯的不同種類的玉器,但如明暸其演變規律,則不難明白二寶的關系.例如八千年前的查海文化玉耳玦,為帶缺口的環形.(25)(圖二:))台灣和菲律寶出土的異形耳玦,在形制方面與查海玉耳玦大相徑庭,予人面目全非的感覺.(圖二:3- 10)然而,仔细辨析和掌握其中間過渡型態,則不難洞悉這些次生型輿原始型的關係.(26)

第二個例子是商代晚期的玉鞣,呈短筒狀,一側下端有供鉤弦用的深凹槽,愿是實用器物.(27)(圖二:11)演變至漠代及以後,則呈片狀的雞心形,兩側多附加透雕的龍(螭)鳳,成為裝飾用的繇形佩,(28)(圖二:12 -14)若不明瞭玉蝶的演變規律,很可能將商代的玉蝶與漠及驮後蝶形佩,視為兩種不同的玉器.丁,有功淤玉器年代的判断一用考古學的類型學方法,可以發現同一種玉器演變的不同形態,這對於玉器年代的確定,颇為有用.例如,山東巨野紅土山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玉銻形佩,一直被當作是西漢中期玉器.(29)(圖二:15)按戰圈早中期玉蝶形佩,一側均有短凸出物,鞣身下凹仍較深,至戰圜晚期上端短凸出物才演變成風頭.至西漢早中期蝶身才成為扁薄的片狀.(28)(圖二:16- 18)红土山漢墓玉蝶形佩的形制,相當於戰國中期,不可能是西漢的玉器.

另一個例子是河北邯郓百家村墓M57的斷代,有關報導定為是戰圈中期.(30)但我們對該墓出土的玉器(劍首、劍格、璧和龍首珩)進行分析後,認為墓的年代應是春秋晚至戰國初,因為上大下小呈圓柱狀的玉劍首和一字形玉劍格,在中原地區的玉劍飾中,都不晚於戰國初.玉劍格、玉壁和玉珩均飾有春秋晚期龍頭分解而成的淺浮雕穀紋、S紋、長尾巴蝌蚪形紋、卷雲紋等(以往俗稱為桓紋).(31)(圖二:19-22)事實上,有學者對该基出土的青銅器群進行研究後,認為其時代應是春

        1  2  3  4  5           
返回 >>
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s by united art press corporation
會址: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50號6F 电话:886-02-26594989 传真:886-02-2659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