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會員登錄     
訪問次數:1235282     
   
 古玉器學者研究室
 古玉器會員工作室
 古玉器研究者陳啟賢工作室
 古玉器研究者江榮宗工作室
 古玉器研究者廖泱修工作室
 古玉器研究者林繼來工作室
 博物館與考古研究
 古玉器新解
 學者講堂
  古玉器會員工作室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章索引 > 古玉器會員工作室  
琢玉痕迹之显微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2/03/12    作者:陈啟贤   浏览次数:33061
 

    近代的「古玉研究」,运用了人文历史、古籍经典、艺术美学、宗教神学、工艺技术的精髓,融合了矿物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各行其道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门的研究手法,蓬勃至极并清晰地形成考古学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
    其中的琢玉工艺技术研究,自明朝宋应星着「天工开物」、清光绪(1891年) 李澄渊着「玉作图」以降,至二十世纪早中期都不乏研究之士,尤其到晚期,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发表有关工艺技术的文章不计其数,其中相当部份提及仿古实验、工艺显微观察的重要性,个别学者还着手进行相关领域的实验与论证。丰硕的成果将研究工作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苏联考古学家西蒙诺夫(S.A.Semenov)在1957年发表了观察石制品微痕迹来判断工具用途的『史前技术』著作,开启了微痕迹(microtoolwear)研究的先河之后,牛津大学的劳伦斯-基利(L.Keeley)、哈佛大学的乔治-奥代尔(G.Odell)先后又对石器的破碎、磨损、擦痕、光泽等微痕迹进行组合,利用组合材料与实验样品对比、分析的结果,探索古人类的行为,并且结合石器研究的成果与其它考古材料,来认识古人类在特定环境里表现出来的文化习俗与行为模式。
    这种藉由石器工艺技术微痕迹的运用手法激发了笔者将其引用到玉器研究的念头,于是从2000年开始进行「数字设备」与「显微设备」结合的工作,一路克服设备携带、热光变冷、束光折角、光学放大、影像清晰、档案整理等等困难。2001年整装出发迄今,拍摄的出土器物约有三千余件;拍摄整理的过程与归纳出来的初步结果,大致可以确认工艺微痕研究也是玉器研究的可行方向之一;2002年实验室开始进行线性工具、片状工具、管形工具、实心工具的切割、钻搅、刮蹭、抛磨实验,也取得些许结论,这些结论经与出土材料对比,发现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1此段文字引用自沈辰、陈淳:「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考古』2001年第七期,P63。
2 线性工具使用了麻绳、丝绳、棉绳、尼龙绳、牛皮条。
3片状工具使用了玛瑙片、砂岩片、花岗岩片、竹片、铜片、铁片。
4 管状工具使用了鸭翅骨管、竹管、铜管、铁管。
5实心工具使用了竹条、铜条、燧石核。

        1  2  3  4  5           
返回 >>
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s by united art press corporation
會址: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50號6F 电话:886-02-26594989 传真:886-02-26595031